歷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近期,臨沂這座漢畫像石墓再一次走進大眾視野。9月28日,臨沂市政府印發通知對已經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同意的《吳白莊畫像石墓保護規劃》予以公布實施。
據了解,《吳白莊畫像石墓保護規劃》由羅莊區文化和旅游局邀請山東魯文文物工程有限公司編制,臨沂寶麗置業有限公司協助編制。編制期間,得到了省文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博物館、臨沂文保古建筑研究所、臨沂沂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及文博專家的指導、支持與幫助。
吳白莊畫像石墓,東漢,位于羅莊區盛莊街道辦事處永盛路與新華路交會西北處,2006年12月7日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2年,臨沂地區文物組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將該墓出土的漢畫像石等珍貴文物運至市博物館收藏,墓葬的基石與一些墓磚等又被封埋在了原地并堆筑封土,該墓出土文物存展于新建成的市博物館。
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是整個漢畫像石發展鼎盛時期的翹楚之作,它可以稱作是“慎終”的一個典型作品,這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座大型漢代畫像石墓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形制最為復雜的一座墓葬。
該墓為半地下磚石結構建筑,地面起冢,封土高于地面近10米,總面積135平方米。該墓由墓道、墓門、門扉、前室、中室、后室等組成,東西長15米,南北寬9米,該墓出土畫像石44塊,畫面59幅。所有畫像石現存于臨沂市博物館,均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該墓出土的畫像石,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反映現實生活的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等;有神仙異獸,如西王母與東王公、伏羲、女蝸、神農、蚩尤等;還有垂教后世的歷史故事,如蒼頡造字、董永傭耕侍父、七女為父報仇等,文化特征鮮明,涵蓋了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實現了繪畫、雕刻和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代表著東漢晚期畫像石刻藝術達到繁榮昌盛的階段,被專家學者譽為東漢晚期畫像石刻藝術達到鼎盛時期的翹楚之作。
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是臨沂文物保護研究的重要成果,對推動臨沂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展示臨沂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提高臨沂漢代歷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漢畫像石最高水平的代表,近幾年來,吳白莊畫像石墓以其獨特的雕刻方式、精美的圖像內容、氣勢恢宏的墓葬結構引得國內外專家學者慕名而來。
早在去年,羅莊區就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吳白莊畫像石墓”保護范圍及周邊區域予以考古、調查和勘探,為編制《吳白莊畫像石墓保護規劃》奠定了基礎。今年9月《吳白莊畫像石墓保護規劃》的公布實施,對于統籌推進臨沂火車站片區改造中涉及的漢墓原址保護與利用,以及還建、學校、商住與環境綜合整治等重點項目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