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新聞網訊 濃眉大眼,背微駝,手臂黝黑,常年被陽光炙曬留下的片片斑點清晰可見。今年51歲的張華是郯城縣一名普通農民,卻在當地有個響當當的名號:“農民育種家”。腦瓜靈、膽子大、見識廣,和那些土生土長、常年在黃土地里摸爬滾打的農民相比,張華顯得與眾不同。記者第一次見到張華,是在他的試驗田里,當時汗珠子不停地從張華的臉上滾落,和記者聊起“水稻育種經”一股子自信、自豪之氣立馬飛揚起來。
扔掉“鐵飯碗”,貸款2萬元育種打水漂
20歲那年,張華在郯城縣一家國營企業上班,工作閑暇之余,他會跟著身為農業技術服務站站長的父親到各個鄉鎮的村莊搞農技推廣。張華發現,每到一處,當地的村民都會提出,糧食產量很低,希望能尋找到一種高產的水稻良種。
1996年,27歲的張華被組織調到郯城縣紅花鎮政府工作?吹街赂恍那械霓r民對良種的渴求,張華被深深地震撼著。30歲時,憑著對農業的摯愛和熱情,在別人不理解的眼光里,張華毅然辭去了“鐵飯碗”工作,瞄準了農業高端“種子選育”這一課題,把攻克作物育種難題,為農民選育出更好的水稻新品種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
“當年手頭沒有積蓄,從銀行貸款2萬元搞水稻育種。”張華告訴記者,他租用村集體100畝耕地,為一家國營種子公司進行大白菜雜交制種和水稻良種繁育。但是,由于技術控制不到位,導致繁育的良種不達標,種子公司拒絕收購,第一批種子全部報廢,2萬元貸款打了水漂。
刻苦鉆研,開啟艱難的農業科研之路
農業科研項目不同于其它行業,不僅需要常年在田間地頭、風吹日曬、吃苦受累,同時還需要滴水穿石的恒心。初戰失利,并沒有讓張華放棄,而是讓他更清醒的認識到,農業也有深奧的門道,激情不能代表科學,必須系統掌握農業專業技術。
憑著不服輸的勁頭,張華買來專業書籍,在田間地頭自學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植物病蟲害學、種子學、應用概率統計等理論專業知識。“為了弄明白一個問題,坐著班車趕到幾百里外的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的專家教授。”回憶起那段歲月,張華仍感慨萬千。
不僅如此,張華還報名參加了山東農業大學的業余函授班。結合自己育種實踐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張華很快學會了剪穎授粉、父母本選擇、系統選育等實踐方法,還系統學習掌握了稻麥育種高產栽培專業理論。“曾經專門去長沙找到了袁隆平院士,請教學習水稻雜種理論知識。”這一趟長沙行,袁隆平院士對張華的做法給與了高度評價和指點。老一輩農業專家的經歷讓張華明白,農業科研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吃得了平常人吃不了的苦,耐得了平常人不能承受的寂寞和失敗。
20年如一日,自主選育2000多份優良稻麥品系
每天,張華都會拿著小本子,挽起衣袖和褲腳,俯身在田地里,認真觀察記錄水稻今天長得多高?有沒有發新芽、抽穗?……每一株都是雜交后代中的唯一變數,張華需要從這些雜交后代中尋找最好的優良單株,整個過程的繁重程度可想而知。
從春天種子入土萌發、秧苗開始生長到秋季種子收割,一年中好幾個月時間,張華都是一身泥水呆在育種田,觀察記載每一粒種子、每一棵秧苗性狀,啥時萌發、啥時抽穗、穗粒數多不多,米質好不好、結實率高不高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綜合考量。在張華看來,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農業育種更是這樣。沒有科研團隊,張華的每一次試驗,都是獨立完成。“經過國家3-5年的嚴格篩選,只有表現突出的品種才能勝出取得審定證書。”張華說,審定合格就說明這個品種“畢業了”,可以推廣給農民大面積種植了。
20年如一日,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華潛心鉆研農業良種研發,自主選育了優良稻麥品系2000多份,通過國家級和省級審定的稻麥新品種8個,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5項、獲專利13項,獲得國家和省市科技進步獎勵11項,在我國黃淮地區推廣水稻新品種面積達500萬畝,新增經濟社會效益6億多元,為國家稻米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鄉村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
心系農民,立志做稻田里的“守望者”
“心系農民,讓群眾滿意,讓政府放心”。在育種工作中,張華堅持農民群眾觀點,以農民喜歡不喜歡、農民認可不認可為品種評判標準,這樣育出的新品種才能更接地氣、農民更喜歡種植。“種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讓群眾看禾選種,加快新品種推廣速度。”張華表示,為了增強示范推廣效果,他都親自安排示范田塊,手把手幫助農戶種好新品種,組織周圍群眾觀摩。他的事跡得到上級領導的關注,郯城縣科技局、農業農村局領導經常到張華的試驗田予以指導,對張華提出的訴求建議,也會現場辦公作出了回應,鼓勵他堅持走下去。
為了加快成果轉化,更好促進科研育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農業生產。張華注冊成立了精華種業公司,創辦了種苗研究所,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發動農戶成規模連片種植公司研發的優質水稻新品種,高于市場價格回收,一方面轉化為種子,同時加工高端大米銷售。
位卑未敢忘國優。作為山東省科技特派員的張華,主動聯系有困難的農戶,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種地收入。目前他所聯系幫扶的21個貧困村已實現了產業興旺全面脫貧,他所創辦的種業公司也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立志把他所創辦的農業公司打造成為我國黃淮海區域知名科技服務型農業企業。
“一輩子就干好這一件事”,科技興農的大道上,這位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農民育種家,不忘初心滿懷豪情,毅然決然地向前走著……
臨報融媒記者 王曉 龐尊利 通訊員 劉洪棟